根据法律,提前30天书面通知单位离职,到期就可走人,无需单位批准。你5月10号提离职,若已书面通知且满30天,可直接离职。若没满30天,继续上班到满30天。若单位以不批为由扣工资等,可收集证据维权。✫✫✫✫✫有法律问题,请打电话15555555523(123中间8个5),微信同号,免费咨询✫✫✫✫✫若公司拒绝批准离职,您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时,可准备劳动合同、离职申请书及提交记录、与公司协商的沟通记录等材料。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若公司违反此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将依法介入处理。✫✫✫✫✫有法律问题,请打电话15555555523(123中间8个5),微信同号,免费咨询✫✫✫✫✫除举报外,您还可选择以下途径:一是申请调解,由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介入调解;二是申请仲裁,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由其裁决。具体操作需根据当地劳动部门要求准备相应材料。✫✫✫✫✫有法律问题,请打电话15555555523(123中间8个5),微信同号,免费咨询✫✫✫✫✫从法律角度看,公司长时间不批离职违法。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员工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即可解除劳动合同。公司无正当理由拒不批准离职,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员工有权依法维权。✫✫✫✫✫有法律问题,请打电话15555555523(123中间8个5),微信同号,免费咨询✫✫✫✫✫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相关文章
一般判几年才可以缓刑
1.适用缓刑要同时满足条件。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且犯罪情节轻、有悔罪表现、无再犯危险、对社区无重大不良影响的,可宣告缓刑。不满18岁、怀孕妇女、已满75岁的,应当宣告缓刑。 2.累犯和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3.一般判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才
刑事处罚是不是只能法院判决
1.刑事处罚需由法院判决。审判权归人民法院,定罪量刑是其重要部分,只有法院能判定被告是否有罪、是否处刑及处何刑。 2.公安机关负责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和预审。 3.人民检察院负责检察、批捕、自侦案件侦查和提起公诉。 4.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无权进行
侵占他人财产13万块钱怎么判
1.侵占他人财产13万通常涉嫌侵占罪。法律规定,非法占有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且数额较大、拒不退还即构成此罪,该罪属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各地对“数额较大”标准有差异,但13万大多达到该标准。 2.量刑方面,一般会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若数额巨大或有
婚内人身损害赔偿如何处理
法律分析: (1)婚内人身损害赔偿是指在婚姻存续期间一方对另一方实施侵权致其人身受损,被侵权方有要求赔偿的权利。及时收集证据至关重要,像医院诊断证明可明确伤情,报警记录能证明事件发生,伤情照片可直观呈现损害情况,这些证据能证明损害事实与因果关系。
针对问题:房子被在建水库工程车往来期间震裂缝了,距离公路15米左右
协商赔偿了吗 ✫✫✫✫✫有法律问题,请打电话15555555523(123中间8个5),微信同号,免费咨询✫✫✫✫✫ 不清楚 ✫✫✫✫✫有法律问题,请打电话15555555523(123中间8个5),微信同号,免费咨询✫✫✫✫✫ 您反映的情况属于典型的工程作业导致相邻不动产损害纠纷。根据《
婚后八年的房产属不属于共同的房产
法律分析: (1)婚后用共同财产购买的房产,不管登记在谁名下,都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这体现了夫妻在婚姻关系中对共同财产的平等权益。 (2)一方婚前用个人财产买房并付清房款且登记在自己名下,即便结婚八年,也还是个人财产,不会自动转化为共同财产。这保障了
我一个朋友在新加坡,挪用了十八万公款,发现后立刻还回,会判刑吗
在国内,挪用十八万公款后立刻归还仍可能被判刑。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或进行营利活动、非法活动的,构成犯罪。即便及时归还,也只是量刑情节。建议让朋友主动配合调查,如实说明情况,争取从轻处理,若被采取强制措施,尽快委托辩护
针对非法持有假币量刑标准有哪些
(一)若持有假币总面额在四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属于“数额较大”,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同时可能被并处或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此时应及时自首并上缴假币,争取从轻处罚。 (二)若总面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属于“数额巨大”,可
父亲欠钱会扣儿子银行卡钱吗
(一)若不想因父亲债务导致自己银行卡被扣款,不要轻易为父亲的债务提供担保。在面对他人要求自己为父亲债务担保时,要谨慎考虑担保的风险和后果。 (二)如果发现父亲有恶意转移财产到自己名下以逃避债务的行为,应及时向法院说明情况,避免自己陷入不必要的法
倘若我来自天宁区地区的,请指点一下被单位除名20年后能领取失业金吗?
处理方式: 从法律角度看,被除名后领取失业金的问题,常见处理方式包括咨询当地社保局、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诉讼。 选择建议:首先尝试咨询社保局了解具体政策和时效要求;若政策解读存在争议或权益受损,可考虑申请劳动仲裁;若仲裁结果不满意,最后可考虑提起诉